在四川綿陽的楊家鎮,有一所小學被稱為“校園綠魔方”,校園的主體建筑采用單廊平面布局,將庭院北部部分架空,從而保證四季通風順暢,教室的天窗設計能顯著提高室內光照度,有效節約照明用電;而生活污水則經由人工濕地生態處理技術進行處理,而后再用于灌溉植栽,達到了循環使用的效果。
楊家鎮臺達陽光小學是“5·12”地震后,由臺達集團捐資參建的四川省第一所全校式綠色建筑,建筑設計充分考慮了當地夏季悶熱、冬季潮濕的氣候特點,巧妙地規劃了大量的被動式節能技術,實現了冬暖夏涼的效果。
“綠色建筑的重點一是綠色環保,除了節約水、電等資源之外,要追求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依勢開發,與自然和諧共生,另外要著重實現智能宜居,從外部構造到內部配套都能高效實現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臺達集團-中達電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游文人說。
據游文人介紹,臺達自2006年起就以綠色建筑作為自建廠辦或社會捐建的設計依據,將建筑轉型作為減緩與調適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至今已在全球范圍內與合作方共同實踐了24棟綠色建筑。日前發布的《中國企業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研究報告(2017)》顯示,“打造低碳建筑”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引領綠色發展的重要實踐方式。
中國早在2006年就頒布了第一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被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近年來,中國政府多次發布官方文件推廣綠色建筑。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強調,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2017年5月發布的《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4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15%。
年初發布的《2016全球綠色建筑趨勢報告》顯示,綠色建筑在中國的發展主要驅動力是市場需求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國綠色建筑市場發展空間廣大,尤其在新建商業樓宇、新建高層建筑和綜合社區領域,中國受訪企業規劃意愿高于全球普遍水平。
據游文人介紹,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綠色節能技術的使用,“不是因為政府要求的,而是自發的”,以提供節能環保解決方案為主要業務的臺達集團去年在大陸地區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13.8%。
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清勤介紹,中國綠色建筑發展迅速,2009年僅有20個綠色建筑,但截至2015年底,中國綠色建筑項目已經增至近4000個,但其項目總面積占城鎮竣工項目總面積的比例仍然很低,未來發展空間巨大。